close

森林大熊.jpg

文/約克史坦那 圖/約克米勒 原創意/法蘭塔希林 譯/袁瑜
 

第一次閱讀『森林大熊』時,
就被其文字內容及圖像畫面給深深震懾,
除了自身當下深刻的感受外,
在往後與人分享這本繪本的經驗裡,
也有許多不同的回饋與發生。

一覺冬眠醒來的大熊發現他所居住的森林不見了,
而睜開雙眼所見到的是他從沒見過的工廠,
還有那不認為他是隻熊而要求他必須立刻去工作的管理員,
似乎沒有任何人同意大熊是隻熊的說法,
尤其在大熊見過熊皮地毯、動物園裡的熊、以及馬戲團內的熊後,
大熊自己也都迷惑了,
大熊開始服從地穿衣、打卡、上班...
直到秋天的腳步進了,
大熊不禁睏了起來,
被認為是懶蟲、無賴的大熊遭到工廠的開除,
此時疲憊的大熊來到了一家旅館,
旅館職員一句『我們不租房間給工人---更別說是熊。』,
讓大熊思考『我是不是忘了什麼重要的事?』
到底是什麼呢?

森林大熊究竟是不是熊?
任誰都看得非常清楚,
尤其包括曾經與兩三歲的幼兒一同欣賞時,
孩子也能一眼看出『他是熊』,
但是為什麼大熊自己都懷疑自己是不是熊?
為什麼有些孩子在重複確認後也不禁好奇地問『到底怎麼了?』。

在我們的生命裡是不是也曾有過相同的經驗?
曾經是那麼篤定的事,
卻在一段時日之後變得模糊和不確定,
曾經不曾懷疑、深刻相信的一切,
卻經不起一次一次又一次的再確認,
究竟怎麼了?

孩子從單純的家庭環境走入團體,
『爸爸媽媽的說』開始與『老師同學說』磨合,
剛好爸爸媽媽老師同學一致時,
孩子相信了,
但那就是真的嗎?
如果此時各方人馬恰巧各有說辭時呢?

我是誰?
我是一個甚麼樣的人?
也許我不是人?
那我又是什麼?
我該成為甚麼樣的人?
抑或我應該選擇哪一個方向、哪一條道路?

『自我認同』的課題在不同的經歷和發生中一再出現,
在每一次不同的過程裡,
我們是不是都會願意保守心中的愛?
在無數不同的掙扎中,
我們是不是都還記得那最初的單純、良善?

有人迷路了還會找到回來的路,
有人卻漂揚大海一生追尋,
如果是尋找,
都還是美好的體驗,
如果一旦錯立了方向、誤解了美好,
需要多少力量扭轉、多少能量來成全?

如果覺得森林大熊荒謬,
回頭看看這一路上我們是否清醒?
什麼才是我們這一生真正該有的堅持?
我們知道嗎?
我們記得嗎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ha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